都什麼景氣了,下修、賠售、買一套賠一套、再買再套…,種種利空不斷的2018,但怎麼過去一整年來,還是有不少地方傳出一大清早就有人排隊買特定建案的新聞呢?明明現在房子那麼貴,買了又賣不出去,到底哪些人這麼瘋狂,你爭我搶的,非得在房價下修的市場共識年頭買房?還是他們搶買的那些案子,真的是千年一遇的難得建案?
根據做過銷售的人透漏,原因很簡單,只有4個字:飢餓行銷。

飢餓行銷運用了民眾「從眾心理」,故意製造出「供不應求」的假象。透過媒體不斷跟工作幾年、手上存了點錢的中產階級洗腦,說房子是必需品,告訴消費者「你就是剛需」,要民眾看看身邊的朋友,誰不想買房,哪個買到房的同事朋友是不是都格外的自信飽滿、走路有風、幸福美滿,又恐嚇你房價會持續上漲,同區哪家大品牌推案還會比我們這個案子一坪貴上個3~5萬,如果現在不買,以後的房價只會讓自己更買不起…。
民眾一旦發現,區域內有人搶房,就會聯想到這區房子是不要漲價了,接著會覺得這個大家都在搶的案子,品質應該不錯、價錢雖然自己覺得有點貴,但人家都搶著買了,一定有它的道理。
許多建商也就是運用老百姓的從眾心裡跟好奇心,找一些自己人做樁腳,或是先不開價,只說未來價格公開會震撼區域房市,然後用很低的價錢欲收小訂,邀請民眾在開盤挑房別單位的那一天,及早來現場排隊,先來先選。立刻就能營造出排隊搶房的熱烈場面,讓周邊有意買房的居民看了都心動,再透過媒體報導渲染,說即將預訂一空,吸引周邊客層。

要理解飢餓行銷也不難,就像是我們在考慮入手一樣自己一直很想要的東西,價錢跟產品地段條件都還在猶豫,卻發現怎麼一夕之間全世界的人都跑去搶貨,再不手刀衝進人群跟著買,可能明天就賣光了,因此就不顧一切衝進場買。這一招套路,對於大批還在買房與不買房,買這個案子好還是別的案子好,是要現在進場還是再等等的人,特別有殺傷力,容易刺激他們牙一咬、心一橫就進場買房,很多時候,靠著這招,建商又多賣了好幾間房子。
這樣的手法,過去年來偶爾會看見,2018年在幾個新興的重劃區,跟老市區都更案都有上演。也只有關注房市新聞的民眾,回過頭來才會發現那些曾經引爆排隊搶房熱潮,甚至秒殺完銷的預售案,在成屋之後,怎麼又出來賣了?原來,並不是真正的銷售一空,當初只是為了營造「飢餓行銷」的假買氣。
【資料來源:YAHOO!奇摩 房地產新聞】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