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一定對這則曾在網路上被噓爆的報導記憶猶新:「月領22k,在台北買5000萬房子!小資男:一切靠規劃與人脈」。結果文末寫說主角「靠著五年來累積的兩百萬,付了頭期款,在加上父母給的4800萬,買下人生第一棟房子,而且是在台北市精華區。」讓前頭一堆成功勵志的故事一下破功變joke。

到底該不該靠父母買房呢?到底要不要幫孩子一把呢?先別對「靠爸」下定論,讓我分享最近聽到的幾個故事吧:
路人A:我來台北八年了,薪水也就4萬多,賺的都還不如花的多,傷最重的就是房租,一個月吃掉我1萬8。先前那個論及婚嫁的女朋友,規劃說要買房結婚,但怎麼買?最後我們吹了,聽說她後來結婚了,夫家在永和留了一棟老公寓裝修一下讓他們住,恩…這就是我的「北漂愛情故事」。
朋友B:我存了70幾萬,女朋友那邊也有30多萬,我們打算回頭再跟爸媽問問能不能湊個200萬付頭款,在重劃區買棟房子結婚。我也不想被朋友酸「靠爸」,爸媽那我想過了,萬一他們年紀大身體有什麼狀況急需用錢,這棟房子還能抵押出錢來守護他們。
路人C:我爸給我買房了。
前陣子收到房仲的購屋調查數據,說只有41%民眾買房靠自己就能搞定;意味著剩下59%將近6成的人,多少得靠爸媽資助。調查也用年齡層角度剖析,20~29歲購屋者裡77.3%是靠長輩幫忙成家,30~39歲區間買房靠爸媽抖內的也有70.1%強,也就是說不到40歲人若想買房,超過7成都需要跟爸媽「靠一下」。
雖然對年輕人來說,沒什麼比自立自強掙來自己的一片天更重要,但在高房價壓力下,養活自己都不容易了,靠爸買房確實已經成為常態,它不僅是個人能力跟經濟環境問題,背後還承載了家庭倫理、社會價值觀等錯綜複雜的糾結,難用對錯和道德論斷。
這時,跳脫「靠爸」框架,用「家族資產」角度思考,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買一間房,也不失為增加家族資產、投資保值的方法。因此,也不難理解「傳家寶」這種老掉牙文案,為什麼常有常在、萬年不敗,因為確實打中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心中最軟的那一塊:誰不希望能當孩子永遠的後盾呢!?
作為年輕人,靠爸並不可恥,但若是購屋思維始終在「爸媽的錢包」裡打轉,而忘了自己現階段該做的努力,不為父母多考慮點,也不好。
【資料來源:YAHOO!奇摩 房地產新聞】
|